热点聚焦 | 王洪臣:产业界要精准开展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22-01-0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和崇高使命,在北京胜利闭幕。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取得的各项成果,必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保障作用。
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为此,本报推出学习二十大报告系列报道,邀请各行业、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人士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专长,畅谈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体会。
“最大的感受是报告客观、理性、务实、实事求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分享了他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学习体会。
今后一个时期的防治目标确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王洪臣认为:“部署‘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说明气、水、土三大环境要素的质量还需提高,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总体上还有差距。将今后一个时期的防治目标确定为‘两个基本、一个加强’,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是报告对污染防治形势的客观判断和准确把握。”
污染防治还需从多方面发力
据王洪臣介绍,要落实“两个基本、一个加强”污染防治目标,还需要从多方面发力。
首先,不考虑沙尘天气影响,2021年,全国仍有43%的城市空气质量超标,一些城市重污染天气频发,空气质量好坏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气象因素,除pm2.5外,o3也成了主要超标因子。
其次,近几年,主要江河湖库等地表水质持续好转,劣ⅴ类断面比例已经低于1%。但这些重度污染水体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社会影响很大,全国城市水环境还处于黑臭治理阶段。而一些城市的河湖水体还有返黑返臭的风险。例如,尽管城市排水管网错接、漏接、混接的排查及纠正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污水处理厂普遍超负荷,污水直排、分流制与合流制溢流问题突出。每到降雨,大量污水随雨水进入水体,导致黑臭或超标,对水生态造成冲击。
“要从根本上消除黑臭,就亟须全面展开污水处理设施扩容与溢流污染控制设施规划建设。目前,除武汉等个别城市已经开始城市层面上系统治理溢流污染,大部分城市还仅处于谋划或探索阶段。”王洪臣说。
另外,目前,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点是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还难以全面展开规模化治理。但一些农村的人居环境整体堪忧,许多地区的小微水体非黑即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已经展开,但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农业面源以及常年淤积等因素错综复杂,治理难度很大。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200多万个自然村落污水和垃圾的根本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道难题。
产业界要找准问题,精准开展科技创新
在“中国这十年”第32场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说,在战略层面上,必须保持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定力,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我们当下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尽管幅度很大,但还是一个中低水平上的提升,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还有差距,我们还有很大的接续奋斗的空间。
回顾过去,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展望未来,环境污染治理任务依然艰巨。这对科技界、产业界意味着什么?
在行动层面,生态环境部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谋划了八大标志性战役,已经陆续推出。一是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将聚焦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臭氧治理和柴油货车治理三大攻坚战。二是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将聚焦基本消除黑臭水体、重点海域治理以及长江、黄河治理攻坚战。三是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将聚焦农村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针对土壤污染防控,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的监管执法,防止新增土壤污染。
王洪臣说:“包括科技界和产业界在内的环保行业,需要立足现实条件,找准问题,精准开展科技创新,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污染治理工作。”
譬如,如何开展pm2.5与o3的协同治理,如何在建筑密集的城市建成区开展大规模溢流污染治理,如何治理高度分散的大量农村污水,尤其是如何避免高能耗、高物耗治污,实现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等。“这些问题都无法从西方国家的经验里找到现成答案,需要开展基于国情的原始创新,是挑战,也是机遇。”王洪臣表示。
(王洪臣,系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原文刊载于《中国环境报》2022年10月25日第08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