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中国人民大学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四十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1-01
2024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主办的“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四十讲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讲坛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苏斌研究员作了题为“完全隐含能源与碳强度”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首先致辞,代表学院对苏斌研究员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表示诚挚感谢,并对参会师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提出了殷切期望。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昌敦虎副教授主持。
首先,苏斌研究员对强度控制的重要价值和完全隐含能源(或碳)强度(aei)的研究框架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在节能减排领域,由于能源消费或碳排放总量指标对于经济总量变化的敏感性较强,且仅依靠总量控制不利于兼顾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强度控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传统上,政策制定者更多从生产端的视角核算并控制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强度。
苏斌研究员进一步指出,各经济部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关系,部分经济部门虽然自身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强度不高,但却通过产业链的传导作用驱动其他经济部门产生了大量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因此,从消费端的视角考察为了满足对某产品的单位终端消费而在所有部门引起的完全能源消费或碳排放是更为合理的方式。基于此,苏斌研究员提出了aei的定义——单位完全增加值对应的完全隐含能源消费量(或碳排放量),不仅能够应用于经济体、区域和经济部门的分析,还能扩展至终端消费和传输层级层面,并进一步利用乘性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来解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
接下来,苏斌研究员总结了研究团队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开展的aei领域的相关研究。在国家层面,苏斌研究员的研究团队系统搭建了aei的分析框架,通过核算100多个行业的直接碳强度和完全隐含碳强度,发现当从生产端视角转向消费端视角时,原材料行业的碳强度会降低,而建筑业等加工制造行业和最终消费的碳强度则会提高,且各行业之间的碳强度差异有所减少。在区域层面,苏斌研究员的研究团队分析了中国各省市aei的变化情况和驱动因素,并对4个直辖市进行了对比。在全球层面的研究则结合投入产出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识别了隐含碳流和隐含价值流的影响因素。
最后,苏斌研究员指出,aei的分析框架可以扩展到其他形式的总体强度,例如温室气体、劳动力和污染物。空间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研究一个大国或者多个国家地区间的aei变化,并研究未来脱碳路径中的aei趋势。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十余所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50余名师生及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讲坛。
在交流讨论环节,多位师生针对学术报告中关于各种碳公平指标的设计出发点和适用范围、拆分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分层层数、aei核算结果对于企业和消费者的指导意义、不同研究范式的结合方法等问题,与苏斌研究员进行了深入探讨,气氛活跃,师生反响热烈。
在点评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高度评价了苏斌研究员精彩的学术报告,指出报告以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强度为切入点,细致地介绍了完全隐含能源与碳强度的分析框架、核算方法和应用价值,并剖析了研究团队在国家、区域和全球三个层面开展的aei领域的相关研究,为能源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前沿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内容丰富翔实、指导意义重大。庞军院长最后勉励同学们学习苏斌研究员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并鼓励有志于从事能源与气候变化研究的同学认真阅读苏斌研究员的论文,了解与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实际情况和战略需求密切相关的前沿研究问题。
明德环境学术讲坛同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支持。